当前位置: 普陀山 >> 普陀山特色饮食 >> 谁将罗家山改成珞珈山让武汉大学诗
武汉的很多高校都有山:
武汉大学有珞珈山;
华中科技大学有喻家山;
华中师范大学有桂子山;
武汉理工大学有马房山;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南望山;
华中农业大学有狮子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茶山(刘);
……
大家有没有觉得武汉大学的山名特别文雅有灵气,誰承想它的本名叫罗家山。
那么是谁?在什么样的机缘下改的这个名字呢?
“红烛”诗人,回到湖北
年7月,国民政府大学院决定筹建国立武汉大学,委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树杞为筹备委员会主任。
刘树杞想请一批知名教授学者加盟武大,身为湖北蒲圻人的他,自然想到了同乡闻一多。
闻一多祖籍是湖北浠水,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归国后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和吴淞国立政治大学担任教务长和训导工作。
年,闻一多到国立第四中央大学(南京)担任外文系主任。
刘树杞亲自到南京去请闻一多回故乡工作,并请他出任国立武汉大学的首任文学院院长。
其实,闻一多当年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对中国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赴美之后,因美国没有相应的中国文学专业,只得选择了美术专业。
实际上,闻一多在文学方面造诣颇深: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年5月回国后,他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
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
那个时候,闻一多已经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在诗坛的地位也得到公认。
但短短三年里,他实际的生活“颠沛流离”:
在三所大学工作过,从过军,当过公务员……
他每一份工作时间都不长,因为每次的工作都不能和他的兴趣爱好和志向相契合。
这一次,刘树杞的邀请给了他新的希望,毕竟这一所很有希望的新大学——国立武汉大学。
听到刘树杞讲述武汉大学筹建的相关事宜,闻一多暗想:这所是新建的,学校又在自己的家乡,文学院又是自己心仪的专业,说不定是个实现梦想的好机会。
所以,闻一多答应了回湖北工作。
筹备校务,一多很忙
当年8月,闻一多全家搬回湖北。
9月,他出席了武汉大学第一次临时校务会议,出任文学院院长。
如果作为教师,工作可能会简单一些。
但是,作为学校的筹备者和行政管理者,闻一多很忙。
他必须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做各种各样的工作。
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他亲力亲为,他忙碌、充实并快乐着!
11月20日,他主持筹备补行的开学典礼,并勘定新校址。
闻一多当时很忙,招生,图书出版审查,办刊审查,学生军训等多项事情需要他亲力亲为。
他还开设了西洋美术史、现代英美诗、英诗初步等课程,此外还撰写了研究《庄子》的长篇论文。
正是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回到自己最初的爱好。
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
他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后来武汉大学中文系五老之一的黄焯教授对闻一多充满敬佩之情。
他曾对学生说:
“一多先生学贯中西,淹博古今,文学院老少咸服,政通人和。”
次年5月26日,孙中山先生灵柩从北京碧云寺移送南京中山陵安葬,全国各地纷纷举行奉安典礼。
武汉各界也需要参加奉安典礼,需要有人撰写祭文,文学院院长闻一多才华横溢,责无旁贷。
然而,好景不长,年6月,闻一多提交辞呈。
有人说是他厌倦会议多责任重的工作,有人说是待遇差,众说纷纭。
季镇淮在《闻一多年谱》中提及,闻一多的离开和武大的学生攻击有关系。
此外还有说法是当时武大文学院有人争夺院长一职,引起了派系之争。
这些都是猜测,真正的原因还需进一步求证。
不管当时武大校长王世杰等人如何出面挽留,闻一多去意已决。
当时杨振声正在筹备国立青岛大学,力邀闻一多加盟,同时好友梁实秋也要去青岛大学。
闻一多答应接受青岛大学的聘书,从此离开了武汉大学。
点石成玉,定名珞珈
在百度百科上,珞珈山词条一节,是这样解释的。
“珞珈山,原名罗家山,亦名落袈山。珞珈山现在这个名字,是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改的。珞,是石头坚硬的意思;珈,是古代妇女戴的头饰。“落驾”与“珞珈”二字谐音,寓意当年在落驾山筚路蓝缕、辟山建校的艰难。”
差不多所有的讲武汉大学校史文章也是这样记述的:
“武汉大学所在山早先名罗家山(又名落驾山),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武汉大学新校建成,时闻一多先生在该校任教,他建议将罗家山(又名落驾山)改为珞珈山。”
但有人对此质疑,因年制版的一幅地图,上面标的是“珞加山”。
其实,这里的“珞加”是佛教用语,即梵文或(potalaka),音译为普陀洛迦、布达拉。
比如拉萨的布达拉宫即为音译,另外,浙江舟山的普陀山和珞迦山之名。
这个词原意是光明山、海岛山、小白华山,也有说是小花树山。
所以,武大珞迦山当时所在地,名字音应该就是luojia,但字各有不同。
有罗家山,落驾山,珞加山……
珞加一词作为一个佛教用语更是如此,只要音对就行了。
浙江的珞迦山就是这样。
然而,年地图上写的是珞加山,这证明当时已经由罗家山改为别的名字了。
但前文说了,闻一多是年秋才来武大的。
所以,这个名字不是他改的,这是确凿无疑的。
那么为什么史料上都说是他改的名字呢?其中必有原因。
或许可以大胆地这样推测:
当年闻一多参与了国立武汉大学的筹建、规划以及珞珈山新校址的选定。
在山名的选择问题上,大家产生了争执,一座小小的山,有这么几个名字,而且各有千秋。
究竟用哪一个好呢?
罗家山,虽然普通,但中国的很多山不都是这样吗?
落驾山,虽然也可以,但是彩头不好吧?一所学校还没建起来呢,就“落驾”,不好不好!
珞加山,虽然好听,好看,可是和佛教有关,这与一所弘扬新思想的大学是不相容的。
…
…
怎么办,这个小问题让大家莫衷一是。
这时,武大的筹备者之一闻一多,作为著名诗人和文学院院长,他的意见就至关重要了。
他是最专业的,也是最权威的。
显然,他更中意最后一个,看起来挺别致。
如果用洛迦,太像宗教名山。
“珞”用来形容石头坚硬,含义美好,象征一个人意志坚定;
“加”字有点普通,如果能改一改就好了。
于是,闻一多想起来了“珈”字,和“珞”字一样,都是王字旁,含义非常好:
古人头上戴的玉饰,是地位身份的象征,预示着一个人身份尊贵。
一个充满灵气的新名字诞生了:珞珈!
闻一多一锤定人,相信第一次看到这两个字的人都会为之折服。
这次改名,充分体现了闻一多的诗人气质和高超智慧。
如今,作为高等学府的名山,珞珈山闻名海内外。
定名之后,他又为武汉大学设计和书写了小篆体“武大”二字的校徽。
年,武汉大学在老图书馆东侧的文学院(现数学与统计学院)旁,树立了一尊闻一多半身铜像,以寄托武汉大学师生对他的景仰和追思。
部分资料来源:武汉大学校友总会——《闻一多与武汉大学》(刘以刚)